01河北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郊外的洨河上,由著名匠師李春建造,距今已有大約1400 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橋,入選世界紀錄協(xié)會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創(chuàng)造了世界之最,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
趙州橋的設計獨具匠心。橋長64.40 米,跨徑 37.02 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一般石橋的券大都是半圓形,但趙州橋跨度很大,如果把券修成半圓形,橋洞就要高 18.52 米,車馬行人過橋會非常費勁。而趙州橋采用了獨特的敞肩拱設計,即在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這種設計不僅減輕了橋本身的重量,節(jié)省了石料,而且增加了排水面積,減少了水流的阻力。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沖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趙州橋的建造工藝也十分精湛。它采用了縱向并列砌筑法,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 米寬的大券,既便于施工,節(jié)省材料,又可以單獨維修。為了彌補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石塊間沒有相互聯(lián)系、不如縱列式堅固的缺點,建造者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釘,使它們連成了整體。
此外,趙州橋的雕刻藝術也堪稱一絕。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形態(tài)逼真,琢工精致秀麗,是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
趙州橋歷經(jīng)了無數(shù)次的洪水沖擊、地震搖撼以及風雨侵蝕,卻依然屹立不倒。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變遷,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1991 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 12 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

02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位于北京至周口店的公路與永定河的交匯處,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 年)。它全長 213 米,有 11 個孔,各孔的跨度和高度都不相同,是一座 11 孔聯(lián)拱橋。
盧溝橋的建筑特色鮮明。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使橋身更加堅固。橋的一大特色是橋上有很多石雕的石獅子。盧溝橋上兩側總共有281 根望柱,每根望柱的頂端都有一根大石獅子,大石獅子身上還雕有很多姿態(tài)各異的小獅子,大小獅子總共有 485 個。這些石獅子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低頭沉思,有的嬉戲玩耍,栩栩如生,充分展現(xiàn)了古代雕刻工匠的高超技藝。
橋東端有乾隆御筆題寫“盧溝曉月”的石碑,橋兩頭還有兩座石碑亭,漢白玉亭柱上刻有精美的盤龍紋飾,更增添了盧溝橋的藝術美感。
然而,盧溝橋更為人熟知的是它所承載的那段悲壯的歷史。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打響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第一槍,史稱“盧溝橋事變”。從此,盧溝橋成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象征,它的名字也永遠銘刻在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
如今,當我們站在盧溝橋上,撫摸著那些歷經(jīng)歲月洗禮的石獅子,仿佛能聽到當年的槍炮聲和先烈們的吶喊聲。盧溝橋不僅是一座藝術之橋,更是一座歷史之橋,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03福建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的一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我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橋,橋長874 米,寬 7 米,從北宋皇佑五年動工到嘉佑四年完工,耗時七年,歷史上先后修復 17 次,足見這座橋的重要性。
洛陽橋的建造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當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測,橋基層很容易被摧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造橋工匠創(chuàng)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他們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此外,工匠們還在橋下養(yǎng)殖大量牡蠣,把橋基石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種別出心裁的種牡蠣固基法,是世界上第一個生物學和橋梁學結合的創(chuàng)舉,史無前例地解決了橋和橋墩的加固問題。
洛陽橋的建成,不僅為當?shù)氐慕煌◣砹吮憷?,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更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它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面對困難時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04廣東廣濟橋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位于廣東省潮安縣潮州鎮(zhèn),坐落于滾滾韓江之上。它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初為浮橋,后自東、西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筑,至紹定元年(1228),全長 517 米,分為東西兩段 18 墩(明朝宣德年間增建 5 墩),東段建成 13 墩,西段建成 10 墩,歷 57 年之久。
廣濟橋最大的特色是“十八梭船廿四洲”,采用梁橋和浮橋相結合的獨特形式。兩旁是以巨大的石洲為基礎構組成梁橋,中間則以十八艘小船串聯(lián)成浮橋,可以解開,為必要的船只通行讓出航道,成為可分可合的活動橋。這不但成了中國橋梁史上的一個特例,也使得廣濟橋剛柔相濟,有動有靜有起伏變化,生動地體現(xiàn)了一種美學跟力學、建筑跟藝術和諧統(tǒng)一的審美功能。
回顧廣濟橋的創(chuàng)建歷程,從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在江心建了第一個橋墩算起,一直到明朝正德八年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完整格局,前后竟然延續(xù)了 342 年。八百多年來,廣濟橋歷經(jīng)洪水、臺風、地震、兵禍等頻繁的災難,壞了又修,修了又壞。1958 年,它進行了一場空前大改造,改建為三孔鋼架兩高樁承臺式橋梁。為了挽回四大名橋的名號和對古跡的保護,當?shù)卣?2003 年開始努力恢復廣濟橋原來的面貌,2007 年修復竣工,恢復了浮橋,重現(xiàn)了“廿四樓臺廿四樣”的昔日風采。
廣濟橋還有一句民諺“兩只鐵牛一只溜”。原來潮人依五行之說,特地鑄了兩只鐵牛來鎮(zhèn)水,但其中一只被大水給沖走了,下落不明。潮人便自我解嘲地造出了這句民諺,將缺點轉化成賣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