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造山運動留下了這條近一千五百公里長、數十乃至上百公里寬的狹長廊道時,并不知道對將來歷代扎根于遙遠東方大地的中原王朝意味著什么。
秦末漢初以前,塔克拉瑪干沙漠乃至帕米爾高原以西還有什么,沒有人關注。
只是知道,由祁連山和周邊無數雪山冰川融化匯合而成的河流所澆灌的綠洲,是天賜的優良牧場。因此,這里也就成了眾多游牧部落爭相爭奪占領的地方。
直到一個名叫 劉徹 的中原帝王的目光投向這里。
此時,新興的漢帝國邊境被盤踞在祁連山北邊的河套地區的匈奴部落襲擾不堪,疲于應對。
年輕的劉徹——漢武帝登基以后,雄心勃勃,決心要徹底掃除匈奴的邊患。
他首先制訂了聯合西域大月氏夾擊的戰略,派遣 張騫 出使。但未曾想到需要等待十三年之后張騫才能歸來。
在張騫還沒回到長安的時候,劉徹已經等不及發動了打擊匈奴的戰役。公元前129年到前121年,歷時八年,在衛青、霍去病這些超級戰將的帶領下,打通了和河西走廊,設置了 武威、酒泉 兩郡。十年后的公元前111年,又設置了 張掖、敦煌 兩郡。自此,河西走廊真正納入中原版圖。也為后世的昭宣中興打下了基礎。
歷代王朝均努力經營河西走廊,確保其安全與暢通。
隨著河西走廊的日漸穩固,中原王朝逐漸將西域納入版圖。公元前60年, 漢宣帝劉洵 (病已) 設立西域都護府 ,西域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再往后的歷代王朝,均積極通過河西走廊與西域及更遠的國度保持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使得河西走廊上的各個節點都成為王朝的重鎮,尤其是涼州、張掖、敦煌,成為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地。
貿易和文化的發展,歷經五百余年,留下了 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石窟壁畫造像藝術——敦煌石窟 。
隋統一中國后,更加大力經營河西走廊。隋煬帝楊廣于公元609年西巡張掖,祭焉支山,6月召集二十七余國使者會盟通商。河西走廊上來自歐洲和中亞各國的商隊更是絡繹不絕,為隋王朝帶來大量財富,也為唐帝國的“ 萬國來朝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滾滾向前,匈奴、吐谷渾、羌、吐蕃、突厥、回鶻等部落時間上或長或短、地域上或多或少侵占河西走廊,但是主體仍是中原王朝。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也由于中原王朝的國力及政策變化,河西走廊無奈的走向沒落。
值得一提的是, 朱元璋 的明帝國花費168年的時間修建了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但這不是開疆拓土,恰恰相反,是防御的收縮,是為了更好保護中原腹地王朝的安全。
大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更進一步弱化了走廊的作用。
幸好,20世紀中期,中國中原的天徹底變了。
油、礦資源的開采,為新興的共和國提供了發展的動力。天然的廊道資源為公路、鐵路、西氣東輸管道等提供了發展的通道。
尤其是“ 一帶一路 ”戰略的提出,中歐班列的開通,嶄新的貿易交流方式在古老的河西走廊上重新煥發著耀眼的光芒!前一次公元609年6月,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在張掖舉行,此屆峰會吸引了27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參加,大隋皇帝楊廣親自主持。此時距離下一屆峰會在2010年舉辦,還有1400余年。這不是開玩笑,這是真實的歷史。
不管世界如何變化,相信河西走廊作為連接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和紐帶,永遠不會變,只會越來越緊密、越來越通暢。
因為,這正是河西走廊所見證的歷史,也是歷史所賦予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