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被認為是創造信任的機器。
那么,在未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將去向何處呢?
趨勢一:
區塊鏈技術不斷迭代更新,正在向大融合方向發展
區塊鏈是塊鏈結構,通過加密完成權屬的明晰,通過大量冗余的存儲低成本地建立起信任,因此存儲效率非常低下。于是很多系統都把現有區塊鏈的數據導出到外部進行存儲。這就涉及到區塊鏈核心技術組件迭代的一個方向——由單一鍵值數據庫向IPFS(The InterPlanetary File System,一種點對點的分布式文件系統)、關系式數據庫、分布式數據庫等方向發展。舉例來說,騰訊的TrustSql就是使用了關系型數據庫。
另一個迭代方向體現在共識機制上,由單一共識機制向混合共識機制演進。

在這個基礎上,區塊鏈技術的大融合,主要有兩個方向。
一是與公有的基礎設施進行融合。比如與云計算結合實現服務定制化、多樣化——區塊鏈即服務(BaaS),降低企業的開發成本;與大數據結合可以實現基于區塊鏈的數據共享、數字資產管理等。
二是公有鏈與聯盟鏈有望優勢互補,進一步深度融合。也就是說,底層是2C的公鏈,在公鏈之上可以再架設一套2B的聯盟鏈,形成疊加的混合模式。
趨勢二:
區塊鏈結構多樣化,同現實世界價值接駁
區塊鏈發展到現在,數據結構和系統架構都發生了演化。
從數據結構上來說,從比特幣的塊鏈式結構,到以太坊的樹狀結構,又衍生出了DAG(有向無環圖),現在出現了樹形結構、圖形結構、鏈式結構,所以區塊鏈的概念也需要隨之泛化——它也可能是區塊樹、區塊圖,與國際接軌則統稱DLT(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而非BlockChain。

以從鏈上到鏈下為例,鏈上的性能比較低下,因此需要尋求通過側鏈或者其他模式實現性能的提升,例如比特幣對應的是閃電網絡,以太坊對應的是雷電網絡,都是從鏈上向鏈下進行轉變。
趨勢三:
區塊鏈產業發展進程加快,進入“脫虛向實”主旋律
如果說區塊鏈1.0是數字貨幣,2.0是智能合約,3.0是大規模商業應用,那么我們不建議說區塊鏈已經進入3.0時代,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一款大規模的應用。由于安全性等問題,當前仍處于區塊鏈2.0時代。
趨勢四:
區塊鏈應用場景日益復雜,跨鏈互聯重要性凸顯

實際上,區塊鏈并不是技術的顛覆性創新,而是對生產關系的變革。因為之前的很多模式都是單方決策的,現在需要多方決策。多方決策的前提是信息要共享,規則要透明,共識要提前達成,這種情況下,就可以把很多復雜的協調機制變為清晰的、即時清結算的、達成統一的模式。最終來說,區塊鏈要用社群的概念把一些有共識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為一個項目奮斗。
跨鏈和側鏈技術成為實現價值網絡傳遞的關鍵,區塊鏈向外拓展和連接的橋梁,左邊已經出現了一些跨鏈的技術,包括公證人機制、側鏈/中繼、分布式私鑰、混合機制等。
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存在于區塊鏈價值網從實體資產向數字資產轉向,從線上線下交互到鏈上鏈下交互的大發展。延遲性問題、母鏈分叉、還有網絡結構如何設計等問題,則帶來了一系列挑戰。
趨勢五:
區塊鏈標準化工作提速,各國爭奪標準制定權
現在各國都在努力制定區塊鏈的相關標準,包括日本、美國、歐盟和各種知名的區塊鏈標準組織。傳統的標準化組織包括IEEE、ITU-T、ISO/ TC 307、R3CEV、W3C等。
在全球區塊鏈標準化制定權的競爭中:歐洲國家和亞太國家走在前列,美國憑借累積優勢穩扎穩打,但漸有失去領導權的趨勢,希望把歐洲和亞太的研究納入到她們的區塊鏈標準研究院下面去。新加坡和澳大利亞則成為亞太地區的兩匹黑馬。
趨勢六:
區塊鏈隱私保護機制多樣,成為激活商業應用的關鍵潤滑劑
現在的隱私保護包括很多種,像環簽名、多重簽名、混合器、零知識證明、同態加密等等。現在很多區塊鏈企業在落地的時候碰到的問題是銀行等機構會說不要給我用新型算法,直接把我物理隔離。因此想要落地,更多的是看能否找到適合商業場景的隱私保護算法,與實體經濟結合。
趨勢七:
區塊鏈安全問題引關注,亟需重視并尋求解決方案
2016年10月,基于以太坊公共區塊鏈平臺的創投組織The DAO由于系統漏洞,導致超過5000萬美元的以太幣被盜,后面又出現Parity錢包冷凍攻擊,還有針對節點的日食攻擊,甚至出現“一行代碼毀終身”……各種各樣的安全事件,涉及到錢包、交易所、鏈、智能合約等各種攻擊。除了這些新型攻擊之外,區塊鏈還面臨一些傳統的安全問題,比如私鑰保護。
因此區塊鏈安全問題成為無可爭議的熱點。
趨勢八:
區塊鏈知識產權競爭日趨激烈,萬物互聯將擴展專利布局
目前,區塊鏈專利申請以企業為主,尚無市場領導者,中美占據絕對優勢。
2017年以后,中國和美國的區塊鏈申請直線上升,達到了很高的點位。2018年1月份,全球區塊鏈專利申請人直接增至675個,與2017年8月份相比,人數有了將近一倍的上漲。我國央行的區塊鏈專利數排全球第一。
趨勢九:
區塊鏈助力監管科技,聚焦“以鏈治鏈”新方向
現在的區塊鏈公鏈系統,是抗審查的,也就是說我可以匿名,我是誰你不知道,只有我出示私鑰時才告訴大家,我對相關資產具有所有權,不需要審查不需要監管。
但是現在轉變了一些思路,叫做RegTech(監管科技),區塊鏈技術可能成為雙刃劍。未來,通過監管科技進行更有效的監管,助力降低監管合規運營成本,讓區塊鏈技術為監管所用。
2017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員會,強化監管科技的應用實踐,提升跨行業、跨市場交叉性金融風險的甄別、防范和化解能力。
監管科技主要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監管部門已經將這些技術應用到風控、反欺詐、反洗錢和打擊內幕交易等方面。
趨勢十:
區塊鏈人才成為關鍵環節,各方加大培育力度
我們都知道,區塊鏈人才變得越來越貴。根據領英2018年2月數據顯示,全球對于區塊鏈人才的需求量從2015年開始到2017年顯著增長了19倍;但目前來看,其占全球人才市場需求總量的比重還非常低。
而且我們國家對區塊鏈相關課程的設置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我們更希望區塊鏈課程能夠從初級的培訓向更成體系化的方向發展,能夠為區塊鏈產業源源不斷地輸送高質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