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拳王阿里用顫抖的右手點燃奧運圣火,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不少人以為只要上了年紀手抖就是患有帕金森病,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2021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在這個特殊日子前夕,記者采訪了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黃艷玲,她結合實際病例對相關情況進行了科普。

▲黃艷玲(左一)接受市民咨詢
手抖并非都是帕金森病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帕金森病發病率逐年增加。據黃艷玲介紹:“目前我國帕金森病的發病形勢比較嚴峻,65歲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為1700/10萬,我國帕金森病患者已達到260萬例,約占全球患者的一半。預計每年新增帕金森病患者近20萬例,至2030年將有500萬例帕金森病患者!”
在市急救醫療中心神經內科,因手不自覺顫抖懷疑自己患上帕金森病來求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不過黃艷玲表示手抖的患者并非都患了帕金森病:“今年3月,我們接診了一位70歲的患者陳婆婆,她雙手都出現了陣發性抖動,情緒緊張和焦慮時,抖動還會加劇。當時她在另一家醫院被診斷為帕金森病,可是吃了兩個多月美多芭、砒貝地爾緩釋片(治療帕金森病的藥),卻發現病癥毫無好轉。”
黃艷玲在對陳婆婆進行檢查時,發現她手和頭都會不自主地抖動,但是肌肉力量沒有減退,沒有肌強直的表現,且運動也不遲緩,因此診斷該患者不是帕金森病,而是特發性震顫,通過普萘洛爾藥物治療之后,目前癥狀已經好轉。
值得一提的是,特發性震顫并非特例,黃艷玲告訴記者:“我接診的過程中,碰到的特發性震顫患者不在少數,最近兩個月都碰到好幾例了,他們基本都以為自己是得了帕金森。這種病和帕金森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肌強直,患者的肌力完全沒問題,不影響運動。”
有的帕金森病不手抖
聊起帕金森病會手抖的話題,黃艷玲還分享了另一個接診中遇到的病例:“今年1月,我接診了一位61歲的任阿姨,她沒有出現手抖的癥狀,但是她的右側手腳乏力,甚至影響到了行動,出現了走路跛行的情況。當時她在其他醫院被診斷為腦梗,還吃了阿司匹林等治療腦梗的藥物,但是一直沒有好轉,到市急救醫療中心就診時連右手手指都動不了。”
任阿姨到底患了什么病?經過黃艷玲檢查,發現患者出現了肌強直、肌無力的情況,雖然沒有手抖,但是符合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服用美多芭等藥物之后,任阿姨的身體有了明顯的改善。
和任阿姨情況類似的還有70多歲的王先生,據黃艷玲回憶:“2019年,王先生到我們醫院來看病,他說自己睡覺的時候翻身很困難,身上的肌肉很僵硬,去做了按摩,效果并沒有得到改善。我們檢查后發現他是身體軀干肌強直,盡管他也沒有手抖的反應,但還是確診為帕金森病。經過治療之后,同樣癥狀得到了改善。”
事實上,到神經內科就診的眾多患者當中,任阿姨和王先生的情況已屬幸運。黃艷玲表示:“大部分的帕金森病患者,以為上了年紀人就會運動遲緩、身體僵硬,沒有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和干預,最后導致生活質量直線下降,開始是走得慢,后來是走不動只能坐,再到后來坐都不行了只能躺著……等到打120送到醫院,大多是帕金森病晚期了,這時候渾身關節已經僵硬,再怎么治療也無法恢復身體的運動機能了,所以帕金森病拖不得,要早診斷、早治療。”
帕金森病可以這樣自檢
帕金森病是一種尚未確認致病原因的疾病,目前醫學界認為可以誘發帕金森病的原因包括:年齡老化(55歲以上)、遺傳因素(直系親屬有帕金森病)、環境中毒(重金屬中毒和化學中毒)、氧化應激(身體氧化酶生成過多)、外傷感染(腦外傷、腦炎)。
如果你的年齡已經超過了55歲,來到了帕金森病的易發年齡,如何對自己進行自檢,以便及早發現自己是否患有帕金森病?黃艷玲進行了介紹:“首先,看看自己是否有不自覺的震顫(手抖、腳抖、頭抖等);其次,看看身體頸肩肌肉是否強直(肌肉一直緊張,收縮后不易放松);第三,看走路時手、腳是否能正常擺動、移動;第四,和同齡人相比,看看是否動作更遲緩;第五,看看面部是否有面具臉(自己有意地做表情也顯得很僵硬,好像戴了一副面具);第六,睡覺時檢查翻身是否容易;第七,看自己是否有睡眠障礙,是否經常焦慮或思維遲緩。如果出現了以上的癥狀,應當及時到正規醫院的神經內科進行檢查,確認是否是患有帕金森病。”
值得一提的是,帕金森病的早期,會出現嗅覺退化(別人都聞到的味道自己聞不到)的癥狀,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嗅覺退化,一定要警惕了,即便還沒有出現肌強直、運動遲緩、手發抖等帕金森病的典型癥狀,也可以到醫院進行對應檢查了。
帕金森病治療要上心
因為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所以一旦患上帕金森病,整個治療過程都要謹遵醫囑,像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一樣高度重視日常生活的管理。
為了方便帕金森病患者做好自我管理,黃艷玲特別提到了治療過程中的四大注意事項:“第一是要按時吃藥,不能因為部分藥物有副作用,就拒絕吃藥;第二在日常飲食中,要多吃谷類、蔬菜、瓜果等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同時多喝水,避免治療過程中出現便秘;第三如果有喝奶的習慣,一定要放在晚上(蛋白質會影響藥物吸收);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服藥進行記錄(對于帕金森病晚期患者,可家屬幫助記錄),記好服藥后藥物起效的時間、改善程度、藥效持續時間等,以便醫生根據記錄調整藥量,避免出現開關現象(沒吃藥就突然活動正常、突然肢體僵硬)、劑末現象(藥的有效作用時間縮短)。”
針對目前常見的五種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黃艷玲進行了提示:“左旋多巴制劑,如最常用的美多芭,一定要在飯前1小時或者飯后2小時服用,避免被食物的蛋白質影響效果;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如普拉克索,最好在飯后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如司來吉蘭、雷沙吉蘭會影響睡眠,要在早上和中午吃;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酶,如恩他卡朋,不能單獨服用,要配合美多芭服用;膽堿酯酶抑制劑,如安坦、金剛烷胺,因副作用較大現在使用較少,如要服用要嚴格控制劑量。”
在采訪的最后,黃艷玲還希望提醒帕金森病患者:“治療帕金森病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因服藥后效果不夠明顯,就馬上換藥或者自行加量。患者需要把服藥后的反應如實記錄下來,醫生會按照患者的記錄調整藥的配比和劑量,以便達到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