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口罩現在依然是焦點。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雖然連造車、造手機、造紙尿褲的都改造口罩了,但老百姓買口罩也未見得容易。
買不到口罩這個鍋,不能甩給產能跟不上。而是,很多商家不敢在線下實體店賣口罩了。
據參考消息報道,發改委透露截止到2月11日,全國口罩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94%;醫用N95口罩產能利用率已達到128%。
在2月13日下午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發改委產業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夏農介紹稱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月2日以來,我國口罩產量逐日提升。
口罩生產線很忙,市場監督管理局也很忙。
今年是物價監督部門被大家豎大拇指次數最多的一個春節。直到一紙罰單被開出,風向瞬間變了。
2月9日,湖北省的蓮藕之鄉洪湖市在“今日洪湖”上公布了一張行政處罰公示:
標題:哄抬口罩價格,罰!
經查,洪湖市華康大藥房銷售一次性口罩38000個,購進價格0.6元/只,銷售價格1元/只,其購銷差價額高過《省市場監管局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期間有關價格違法行為認定與處理的指導意見》(鄂市監競爭[2020]3號)文件規定的15%標準,涉嫌哄抬價格。
目前,洪湖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已對該案調查終結,沒收違法所得14210元,罰款人民幣42630元。
然而,就在4天后的2月13日下午,人民日報在官方微博上稱,湖北將有130萬只民用口罩投向市場。按進貨價1元/只供應零售藥店,并要求藥店按照2元/只平價向市場供應。
2元一只確實極其便宜,遠遠低于大家在朋友圈和網上買到的價格。
但本著對大家負責的態度,我迅速口算了一下這道簡單的應用題。
(2-1)/1=100%,大于15%差額。
不知道該怎么寫這道應用題的答案呢?
據中國消費者報的不完全統計,僅除夕那一周,就有16家藥店、超市因為哄抬口罩價格被重罰!多家被罰300萬元。
比如,北京豐臺區某個藥店,10只3M防霾口罩售價850元,同規格的商品網絡售價為143元,價格翻了6倍。最后這家藥店被處以300萬元行政罰款。

對這些漲價,網友們紛紛喊道,罰得好!
相比上面300萬的罰款,洪湖賣口罩藥店被罰款“42630元”可謂是九牛一毛。
只不過,以后洪湖市的市民們,不僅買不到N95的口罩,連最普通的醫用外科口罩都買不到了。
如果不是因為有關部門被網友實名舉報,被幾千萬困在家中的云監工們揪了出來,大家也不知道原來洪湖的老百姓們還能在藥店買到這么便宜的口罩。
為了讓熱搜趕緊撤下來,洪湖市的有關部門只好不眠不休在微博發了份聲明,慌忙解釋處罰藥店的原因。
購銷差價超過15%。
平時發布疫情的微博,都少有人評論和轉載。結果一條處罰聲明,目前已經有13172位網友轉發。
不知舉報人為何這么了解藥店進價?是自己家藥店沒貨了,見不得別人家賣嗎?
進價6毛錢的口罩,你賣7毛就是違規。
因為按照規定售價差額不得超過15%,也就是不能超過0.69元。
多一分都不行。
有位網友的評論,恐怕代表了大部分的心聲:
不知悔改,1元一個簡直是在做慈善。
店主,你可真是不知悔改。
大伙兒都來說說,你們都是花多少錢買的口罩?
一塊錢的口罩,不管你買不買,反正我是買不到,我現在連門都不敢出。
早知道應該改行做微商,因為做微商的有口罩賣。
現在,全球的口罩都是供不應求。
從各國的口罩價格來看,其實大家并非“佛系抗疫”,早早就買起了口罩。
比起中國的線下實體店的口罩價格,國外的口罩也一點都不便宜。
前段時間,藥俠陸勇又去印度了,帶著3000個N95口罩、3000個護目鏡共49箱醫療物資抵達昆明。
隨便在ebay(海外版淘寶)上搜了下N95和一次性口罩的價格。震驚我也!藥俠這49箱物資,少說也得花十幾萬人民幣了。
Ebay和亞馬遜上,全球人民都在搶口罩,雖然價格是高了,但也能買到。
在印度,最便宜的一次性口罩,也得2塊6一個。明顯比平時價格高。
N95口罩,居然發貨地是中國!33塊錢一個。按照前段時間處罰案例的標準,這價格都翻倍了。
在英國,有媒體報道,在歐洲還未有人確診感染新型肺炎之前,一盒50片裝的醫用外科口罩僅售3.99英鎊(約36元人民幣,一片口罩7毛錢),但在疫情爆發后,一片醫用口罩賣到了9人民幣。
再看看最近被網友們吐槽得不行的新加坡,50片的口罩也漲價漲到了391.44元。平均每片需要7塊8。
(新加坡亞馬遜上,50只口罩66.9新幣,約6.8元人民幣/只)
眼尖的網友一定發現問題了,越是資本主義國家,口罩價格漲得越多。
全世界的口罩都在漲價。珍惜一下還在賣1塊錢一只口罩的店主吧。因為海外的生產商,已經遇到了口罩生產的死循環。
總部位于越南河內的大醫藥業有限公司最近正在24小時輪班工作,趕制口罩。這在到點就下班,堅決不加班的越南來說,真是罕見。
這家公司最近將產能提高了一倍到每天十萬片。越南衛生部稱,越南一共有38家醫用口罩生產商,每天可以生產124萬只口罩,以滿足中國的需求。
醫用口罩有三種主要成分:無紡布、抗菌濾布和活性炭。越南制造商可以生產無紡布,但必須進口抗菌濾布和活性炭,而中國是這兩類原材料最大的供應商。
中國目前本就已經全生產線進行口罩的生產,現在周邊國家從中國拿原材料也成了大難題。
沒有辦法從中國進口原材料的一大批制造商,他們24小時趕制口罩支援中國的故事,到這里就不得不結束了。
而泰國為了滿足國內的口罩需求,也于2月13日暫停了對外出口。目前,泰國已經有33例確診,其中10例治愈出院。
據《曼谷郵報》報道,僅僅是從2月10日至2月12日這三天,曼谷就收到了1800萬只口罩的出口訂單。目前,商務部已經不再批準訂單量在500片以上的口罩出口了,以滿足泰國國內的需求。
這也難怪我翻遍了ebay,也找不到泰國的商家在賣口罩。主要的口罩商家來自印度、日本、中國、韓國和俄羅斯。
自從疫情出現之后,泰國的口罩需求量也是直線上升,從往常的每月消耗3000萬只,升至4000-5000萬只,而泰國每月的口罩生產量只有3000萬只,漲價是再所難免的事情。
面對國內的口罩需求激增,泰國行動很快,不僅立刻暫停了大額的口罩出口訂單,也將口罩列為限價商品,規定每只售價不得超過2.5泰銖(約人民幣0.56元)。同時也規定口罩生產商直接供應給政府制定的中心,用來以低廉的價格分發給全國1200家Blue Flag商店,確保大家依然能夠買到便宜的口罩。
而前幾天被大家吐槽“佛系抗疫”的新加坡,在2月12日也宣布將向新加坡的私人診所發放一千萬只口罩,提前為他們補庫存。
因為,實現嚴格分診制度的新加坡,私人診所是許多家庭生病之后接受診療的第一站,一旦疫情大面積蔓延,私人診所的口罩需求量將大增。
在各地都在排隊搶口罩的時候,新加坡政府為了穩定民心,也從2月1日開始,安排了1500位軍人為137萬家庭分發口罩,截至2月9日已經有54%的家庭認領了口罩,當地居民只要在口罩派發信息網“mask go where”頁面輸入自己的家庭住宅,就能找到離自己最近的領取點,也能看到有關口罩的問答。
全球“一罩”難求,口罩價格還真不是限價就能解決的問題。
一刀切的限價15%,就如同曾經給房價設置5%的漲停板,還有執行多年的新房限價政策。
經濟學里的常識是,限價會減少供應,最終反過來傷害的是消費者。特殊商品稀缺本就是一直存在的,否則也不會有供求關系。
看起來是限價,最后新房市場里用上了雙合同、搖號、茶水費,苦的還不是買房一族。
給新房限價、限制土地開發,最終買單的人,得從兩個錢包變成六個錢包。
病毒肆虐之下買不到口罩的我們,是不是像極了買不起房的香港年輕人?都是剛需,就是買不了。
進價6毛的口罩賣7毛就是違規,很快,市民在實體店再也買不到1塊錢的口罩看,只好去朋友圈買十塊錢一個的一次性口罩求安慰。
不過,從此以后,有關部門更輕松了,因為沒人敢在線下賣口罩了。
前段時間,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
對于防疫防護物資,政府要統一調配,比如N95口罩,普通市民完全不需要,戴醫用外科口罩就夠了,N95應該留給醫護人員。
設想一下,如果N95只賣5塊錢一個,按照我們龐大的購買力,屯個幾百只不是問題。
下樓倒垃圾都能用上N95。但如果N95漲到50元一個時,更多家庭會選擇謹慎購買,省著點用,這就是靠價格篩選出真正的需求用戶,避免過度浪費。這樣才能給一線的醫護人留出更多的N95口罩。
在新加坡的“口罩派發信息”網站上,有人問到口罩漲價的問題,有關部門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我們會處罰擾亂市場秩序的商家,但是也會綜合考慮市場的供需情況,把他們的進貨成本和銷售成本算進去,同時也呼吁媒體及時分享平價的口罩售賣地點,市場價格更加透明公開之后,賣高價口罩的就難以繼續了。
讓市場去解決市場。別讓老實的生意人寒了心。